-
张家口装备制造业增速领跑工业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张家口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7.1%,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25.9%,连续三年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这一成绩得益于招商引资与“两轮驱动”战略的深度结合,通过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与升级传统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一、产业结构优化驱动高质量发展 张家口市坚持新兴装备制造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并重。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冰雪装备、氢能设备、无人机等新兴领域形成集群效应,同时推动煤矿机械、工程机械等传统领域技术革新。例如,华泰矿冶的竖井钻机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中地装张家口探矿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的8项产品入选省级首台(套)目录,凸显技术突破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 二、创新赋能加速价值链攀升 以技术改造、工业设计、两化融合为抓手,张家口市推进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建设。金风科技等6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凯悦汽车大部件等5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反映规模效应逐步显现。通过“上云计划”提升数字化水平,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 三、政策协同构建产业生态 张家口市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整合资源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并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技术转化。省级首台(套)目录、绿色制造名单等政策工具,有效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良性循环。 四、未来布局聚焦绿色与智能 立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张家口市将氢能装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冰雪装备产业借力冬奥遗产实现技术外溢,无人机产业依托区位优势拓展应用场景。下一步计划强化产业链招商,补强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占比向30%迈进,巩固其在工业体系中的支柱地位。
2025-07-27
-
【河北招商】善能康保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并网发电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张家口市康保县通过招商引资落地的善能康保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正式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投产后可年处理大量农林废弃物,替代标准煤,输出绿色电力和热力,对区域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绿色转型 该项目以柠条枝干等农林废弃物为燃料,构建起“资源-能源-环境”循环体系。项目运行过程中,通过专业化的燃料收购、破碎、储存及运输链条,将以往被废弃的秸秆、树枝等转化为清洁能源。所产生的绿色电力接入区域电网,满足工业与民用需求,同时提供稳定的蒸汽和供暖服务,覆盖较大面积的供热区域。在能源替代方面,项目有效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相应降低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为张家口市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践支撑。作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提升能源转化效率,确保生物质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推动当地能源体系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型。 (二)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 项目以原料保障为核心驱动力,促进了柠条种植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柠条作为耐旱、耐贫瘠的灌木品种,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及周边地区具有天然的生长优势,其平茬、管护工作的常态化开展,不仅保障了项目原料供应,更增强了植被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通过科学的种植与管理,柠条林带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态屏障,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助力荒漠化土地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这种“生态修复-原料供应-产业发展”的联动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提供了可行路径。 (三)产业链延伸带动乡村振兴 项目围绕燃料供应链构建起完整的产业体系,带动了当地运输、种植、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在运输环节,按照小型运输车的常规装载量计算,每年需大量运输车次,直接激活了县域运输市场,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运输收入来源。在原料收购环节,通过市场化价格机制,当地农民可通过销售柠条枝干等农林废弃物获得直接经济收益,有效增加了家庭收入。同时,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涵盖燃料收集、加工、运输及电厂运维等多个领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近就业机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种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多重效益,不仅提升了农村经济活力,更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可持续动力。 该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是张家口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强化产业协同,项目在推动能源转型、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为北方地区同类项目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随着项目的稳定运行,其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2025-07-27
-
【石家庄招商】科技创新赋能 张家口宣化崛起钻机制造产业高地
张家口市宣化区通过招商引资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推动传统钻机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数字化平台等举措,当地已形成覆盖研发、生产、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成为全国钻机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能集聚区。 一、产业基础与规模优势 宣化区钻机制造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余年发展,已形成以90家骨干企业为核心、300余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2023年行业调研数据显示,该区域生产的旋挖钻机、潜孔钻机等15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部分产品出口至东南亚、非洲等地区。 二、技术创新体系构建 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2021年起宣化区实施"智造升级计划",重点推进三项举措:一是与国内顶尖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引进机械工程、自动化等领域专家团队;二是投入专项资金改造传统生产线,2022年建成首批数字化示范车间;三是开发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远程运维与工艺优化。截至2023年末,相关企业累计获得发明专利83项、实用新型专利127项。 三、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 当地采取"龙头带动+配套协同"策略,形成特色分工体系。大型企业专注整机研发与市场拓展,中小型企业提供精密零部件加工与技术服务。2023年新落成的智能制造产业园,集聚了25家核心供应商,使关键部件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75%。 四、政策支持与市场拓展 张家口市将钻机制造列为重点扶持产业,2020年至2023年累计出台12项专项政策,涵盖人才补贴、研发奖励等维度。同时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2022年签约订单金额突破8亿元。行业分析指出,宣化钻机在高原、极寒等特殊工况下的性能优势,正助力打开"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五、绿色转型与未来规划 响应"双碳"目标,2023年启动清洁能源装备专项攻关,研发电动旋挖钻机等节能产品。按照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
2025-07-27
-
【张家口招商】张家口:冰雪产业链激活“白色经济”发展新动能
张家口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发展机遇,通过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业态创新等举措,构建起以冰雪旅游为引领、装备制造为支撑、产业服务为保障的全产业链体系,推动“白色经济”从冬奥遗产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一、紧抓冬奥契机,夯实冰雪产业基础。2015年相关重大赛事申办成功后,张家口市便将冰雪产业纳入重点发展规划,聚焦崇礼区等核心区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崇礼区多个大型滑雪场完成升级改造,新增多条高级雪道和滑雪训练设施,其中室内滑雪训练机等现代化设备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四季可体验的滑雪服务,推动冰雪旅游从季节性向常态化转变。同时,配套的交通、住宿等设施同步完善,为冰雪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构建全产业链,拓展多元业态布局。2020年,张家口市启动冰雪产业园规划建设,重点引进冰雪装备制造企业,涵盖雪板、雪服、造雪机等产品研发与生产。2021年,产业园内首批企业投产,实现冰雪装备本地制造“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该市进一步拓展产业服务领域,培育冰雪培训、赛事运营、会展服务等新业态,2022年举办多场区域性冰雪赛事,吸引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参与,形成“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产业服务”相互促进的产业链条。 三、深化招商引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2年重大赛事举办后,张家口市借助赛事影响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冰雪产业优质企业落户。2023年,一批涵盖智慧冰雪、冰雪文创、康养度假的重点项目签约落地,其中智慧滑雪场管理系统、冰雪主题文创产品研发等项目,为产业链注入科技与文化元素。同时,本地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发展滑雪装备维修、雪场运营管理等配套服务,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 四、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2024年,张家口市出台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推动“白色经济”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崇礼区等区域,探索“冰雪+避暑”“冰雪+山地运动”等四季运营模式,开发夏季徒步、自行车赛等项目,减少对冬季冰雪资源的单一依赖。同时,通过冰雪产业带动就业,2024年相关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显著增长,助力区域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让“白色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2025-07-27
-
【万全区招商】万全区141个重点项目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家口万全区通过招商引资加速产业升级,集中开工141个重点项目,涵盖物流商贸、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总投资达465.4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物流商贸产业升级提速 万全区集中开工的6个项目中,物流商贸领域表现突出。家家悦冬奥物流商贸产业园将建设生鲜加工中心、中央厨房及分拨中心,建成后年加工生鲜产品20万吨、农产品5万吨,成为国际化物流及生鲜加工平台。龙辰博鳌物流商贸产业园二期项目规划建设4个立体化仓储中心及商务办公大楼,年吞吐量预计提升至50万吨,进一步强化区域物流枢纽功能。 二、高端装备制造聚焦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是万全区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制造聚集区、创新创业中心和总部基地三大板块,目标打造国家级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生产基地。该项目将推动张家口市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链整合,助力京津冀绿色能源协同发展。 三、生物医药与食品加工协同发展 生物医药领域,泽生科技项目专注于心血管及代谢类创新药物研发,建设生物制药与医疗器械生产车间。同期,张家口得意保健制品果蔬汁及饮品生产线迁建升级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达7万吨,推动食品加工行业技术升级。 四、传统产业搬迁扩能焕发活力 张家口金驼冶金机械有限公司通过搬迁扩模项目新增加工车间及配套设施,年产能提升至3000吨,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此类项目体现了万全区在保留产业基础优势的同时,推动企业向集约化、高效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万全区通过系统性布局重点项目,强化了物流、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集群效应,为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项目陆续投产,张家口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2025-07-27
-
唐山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果凸显创新企业集群壮大
在招商引资战略的深化推进中,2019年,唐山高新区新增27家高新技术企业,该数字占唐山市新认定总量的近40%,彰显区域创新活力的爆发。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提升至147家,位居唐山市首位,这一突破反映招商引资精准施策,为企业成长注入强劲动力。高新区通过系统性培育,夯实了企业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持续巩固科技创新生态优势。 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度首批名单显示,唐山高新区有27家企业获新认定,这一增量源于全区优化营商环境与招商引资政策的联动效应。新认定过程体现国家对技术创新标准的严格审核,为企业发展提供权威背书。高新区依托自身产业基础,聚焦科技创新主体,确保申报成果稳健落地。 二、唐山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扩展,总量达147家,在全市范围内保持领先。区内统筹产业链资源,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吸引高潜力项目入驻,强化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通过对经营管理和成果转化的全面提升,企业群体形成聚合效应,助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与高端制造转型。 三、高新区建立起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从创业中心运作入手,设立了后备企业培育库,实施动态管理。该机制涵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及最终高新技术企业三个阶段,通过系统性培育策略,形成"入库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的滚动发展模式。此类框架确保企业成长路径清晰,有效衔接招商引资的精准吸纳与持续扶持。 四、区域内与百川集团合作共建机器人产业孵化中心及研发中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链条科技服务。这一平台汇聚多要素资源,包括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环节,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一体化生态圈,确保企业创新链条完整。协同策略覆盖要素集聚至保姆式支持,推动机器人特色产业高效发展,提升高新区在全省的科技影响力。 五、高新区孵化载体建设取得实质突破,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5个,同时全市以上认定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10家。科技孵化空间累计达13家,总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此类平台作为招商引资的关键渠道,为企业提供物理与服务双支撑,加速项目落地和成果转化,支撑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稳定运行。 六、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成果强化了唐山高新区在全市产业升级中的引擎角色。区内以招商引资为支点,整合政策与平台优势,激发企业内在活力。未来,高新区将深化机制创新,巩固现有成就,驱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唐山市迈向高质量增长新轨道。企业集群的持续壮大,将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27
-
河北外贸增势良好助力招商引资稳经济
在招商引资战略持续推进的深度影响下,河北省前四月外贸进出口整体表现实现稳健发展,总值达1142.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9%。这一态势不仅体现了区域经济韧性和对外开放活力,还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坚实支撑,助力产业链协同优化和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 一、进出口总体态势保持稳定增长。河北省对外贸易整体延续积极趋势,整体增速较全国平均高出0.6个百分点,彰显地区经济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出口方面以704.7亿元规模呈现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进口则出现小幅调整,总计437.6亿元有所下降,但整体进出口结构仍趋优化,为招商引资拓展更多国际空间打下基础。 二、商品贸易结构呈现分化特征。主要出口商品中,除劳动密集型产品表现平稳外,其他多数品类实现增长,反映出制造业创新升级成效。进口环节尽管整体下滑,但大宗商品除个别品种外进口量均普遍增加,表明资源型产业需求韧性较强。贸易结构的分化态势有利于招商引资聚焦高技术领域,引导投资流向战略新兴行业。 三、重点城市外贸贡献显著突出。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进出口总量位居第一,带动全省增长亮点,实现可观增幅;唐山凭借港口优势持续发力,进出口规模迅速上升;沧州同样表现活跃,增速领先。这些城市的亮点与招商引资政策深度契合,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全域对外开放水平。 四、单月表现支撑整体积极走势。四月全省进出口数据较前一月环比大幅增长,其中出口环比上升明显,进口增速更为显著。这一月度变化不仅巩固了全年增长基础,还为招商引资创造动态利好,带动企业海外布局积极性。 五、国际伙伴关系持续拓展深化。对澳大利亚贸易大幅增长,成为主要拉动力;对欧盟和东盟贸易稳步提升,显示多元合作潜力;对韩国和日本贸易有所调整,但仍占重要地位。这些变化与国际招商引资工作互动紧密,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持续增长,总额达340.9亿元,增幅较快,凸显区域经贸合作深度。 六、宏观政策支撑外贸稳健发展。河北省以深化招商引资为抓手,整合跨境投资平台,推动自贸区建设,为对外贸易创造稳定环境。政策导向强化产业链对接,鼓励企业开拓新市场,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为未来增长注入可持续动力。 七、经济环境影响与挑战并存。外部贸易环境波动带来不确定性,例如进口下降反映内部需求调整。河北将持续优化招商引资机制,防范风险点,确保外贸与投资协同发力,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2025-07-27
-
【秦皇岛招商】秦皇岛开发区企业创新驱动产销两旺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多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逆势增长。汽车零部件与农业机械制造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形成"研发突破—产能提升—市场扩张"的良性循环,同时开发区管委会通过精准服务保障企业稳定运行。 一、汽车轻量化技术突破带动订单激增 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背景下,铝合金车轮行业自2023年下半年迎来发展窗口期。某工业集团通过产学研合作,在高强度轻量化轮毂研发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大尺寸新产品已获得国内外主流车企认证。为满足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该企业总投资数亿元的转向节项目二期工程已于近期启动,预计投产后年产能可提升30%。 二、智能农机装备助力春耕备耕 某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移动智能配肥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化肥精准配比,较传统模式减少肥料浪费15%以上。2024年春耕季前,企业完成50台定制设备的交付,采用本地化供应链策略确保原材料稳定供应。其新研发的配肥车集成远程监控功能,已在国内多个大型农垦区推广应用。 三、政企协同筑牢生产保障体系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重点企业联络机制,针对用工、物流等环节制定专项预案。疫情防控期间,通过"点对点"运输保障、生活物资集中配送等措施,确保区域内规上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5%以上。管委会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展安全生产巡查,累计排查整改隐患200余项。 四、绿色智造引领产业升级方向 区内企业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某机械制造企业投入技改资金对喷涂生产线进行环保改造,VOCs排放量下降40%。农业装备领域重点开发节水灌溉、变量施肥等智能化系统,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20余项。开发区科技创新局数据显示,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8%,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34%。
2025-07-27
-
【遵化市招商】遵化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73家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遵化市食品加工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企业总数达73家,形成涵盖板栗、鲜果、肉类、食用菌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和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年带动农民增收约33亿元,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一、全产业链布局夯实产业基础 遵化市立足特色农业资源,建成36万亩有机板栗、22万亩优质鲜果、14万亩绿色蔬菜等六大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占比超80%。依托24个高标准现代农业园区,其中食用菌产业园区获评省级示范,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标准化管控。食品加工企业年加工板栗7万吨、鲜果17万吨、肉类5万吨,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二、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 通过推进“两品一标”认证,遵化市累计培育绿色农产品22个、有机农产品72个,构建从田间到车间的质量追溯体系。以品牌培育提升竞争力,重点打造罐头、速冻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推动“遵化香菇”“遵化板栗”等区域公共品牌走向全国市场。 三、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新技术22项,开发新产品100余个,企业综合效益提升20%。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和新型工艺,推动传统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如即食菌菇、低温肉制品等高端品类。 四、政策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遵化市对市级以上重点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制度,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措施降低经营成本。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31家,强化“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稳定原料供应与农民就业。 五、集群效应辐射乡村振兴 食品加工产业的壮大直接带动周边10万余农户参与产业链分工,人均年增收超3000元。未来,遵化市计划进一步拓展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新兴领域,持续提升产业集群的全国影响力。
2025-07-27
-
【邢台招商】邢台外贸出口增速领跑全省 民营企业成主力军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双重推动下,邢台市外贸进出口实现稳健增长。数据显示,邢台市外贸出口总值增速位列全省第三,民营企业贡献超七成份额,对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机电、纺织等主导产业出口表现亮眼,展现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 一、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分化明显 邢台市外贸结构呈现一般贸易稳步提升、加工贸易承压回落的特征。一般贸易方式在政策扶持下保持增长势头,而受国际产业链调整影响,加工贸易进出口规模有所收缩。这一变化反映出邢台市正从传统代工模式向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贸易转型。 二、民营企业主导外贸格局 民营企业成为邢台市外贸增长的绝对主力,进出口总值占全市比重达73.4%。其中,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合计实现26%的增速,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一现象印证了"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成效,也凸显出民营经济在对外开放中的关键作用。 三、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邢台市对印度、马来西亚等新兴经济体进出口增速迅猛,而对韩国、澳大利亚等传统市场贸易额下降。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既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效应,也反映出企业主动规避单一市场风险的策略。海关数据表明,东盟地区已成为邢台市第三大贸易伙伴。 四、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以14.9%和17.6%的增速领跑出口品类,纺织制品同期增长25.1%,显示出邢台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果。相反,钢材出口受国际需求减弱影响大幅下滑,铁矿砂进口量减少与初级塑料进口增长,共同折射出产业链上下游的调整态势。 五、政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邢台市通过建立外贸白名单制度、搭建跨境贸易服务平台等举措,帮助企业应对汇率波动和物流成本压力。商务部门重点培育的12个省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为特色产品出海提供全链条支持。海关推出的"提前申报""两步申报"改革,使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超六成。 当前,邢台市正实施"百展千企"拓市场行动,组织企业参加境外重点展会,同时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随着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邢台市外贸新动能有望进一步增强,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07-27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