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邯郸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雨季造林助力绿色发展
邯郸市在生态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雨季造林完成19万亩绿化任务,超额完成目标,同时结合招商引资推动绿色发展。当地将重点区域绿化与科学营林相结合,提升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重点区域绿化成效突出 邯郸市将青兰高速两侧、景区周边及窗口地带作为绿化重点,武安市栽植高大乔灌木30余万株,显著提升高速沿线景观效果。涉县高标准建设凤凰山万亩森林公园,峰峰矿区完成苍龙山2000余亩荒山荒坡绿化,形成连片生态屏障。 二、科学营林提升造林质量 邯郸市林业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严格把控规划、整地、苗木选育等关键环节,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确保苗木成活率。针对深远山区,实施飞播作业520架次,扩大绿化覆盖范围。同时,在封育区设置机械或生物围栏,落实封山禁牧措施,保障生态恢复。 三、强化抚育促进林木生长 通过浇水施肥、割灌除草、修枝采伐等措施,邯郸市对主要道路、景区及景观节点的中幼林进行精细化抚育,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加快成林速度。补植补造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巩固了绿化成果,确保生态建设长效发展。 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 邯郸市在推进雨季造林的同时,结合招商引资引入绿色产业项目,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凤凰山森林公园、苍龙山绿化工程等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区域旅游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邯郸市通过科学规划与高效实施,雨季造林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当地将继续深化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5-09-08
-
南京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3.6万亿
南京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3.6万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注入强劲动力。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信贷总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大局。 一、信贷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态势。2016年,南京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占比超过99%,同比增长15.3%,增速虽较上年略有放缓,但仍保持两位数增长,体现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人民币贷款新增量同比实现多增,表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积极性稳步提升,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信贷结构呈现中长期化特征。从贷款投向看,住户贷款新增占比超过六成,其中中长期贷款大幅增加,短期贷款有所减少,反映出个人住房消费和长期消费信贷需求旺盛,金融机构对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支持力度加大。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新增占比近四成,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均实现增长,短期贷款有所下降,显示企业融资需求更多倾向于长期投资和流动性管理,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领域。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2016年,南京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中长期贷款的增加,有效满足了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等资金需求,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票据融资的增长则为企业提供了便捷的短期融资渠道,缓解了企业流动性压力,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四、信贷环境持续优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南京金融机构在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的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提升信贷管理水平,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有效领域。通过优化信贷流程、创新金融产品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随着招商引资项目的逐步落地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住户信贷需求聚焦长期发展。住户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显著增加,与南京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释放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居民合理住房信贷需求的支持。短期贷款的减少,则可能与消费信贷结构调整有关,居民消费更倾向于长期大额支出,如教育、医疗等领域,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 六、企业信贷投向服务发展大局。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主要投向制造业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基础设施完善。票据融资的增加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灵活的融资方式,缓解了其短期资金周转压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就业和产业链活力提升。 七、金融与产业融合态势良好。2016年,南京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政策引导,推动金融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后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八、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增强。2016年,南京金融机构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导向,通过调整信贷投向、创新服务模式等措施,确保信贷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无论是住户领域的长期消费需求,还是企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和投资需求,都得到了金融资源的有效匹配,为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金融支撑。
2025-09-08
-
门头沟永定河文化节启幕 六大主题展现流域文明
第十一届永定河文化节近日开幕,通过系列高品质文化活动挖掘流域文化内涵,推动区域招商引资与文旅融合发展。活动为期三个月,涵盖文艺演出、纪录片展播、原创音乐会等多元形式,全面展示古村落、民俗等六大文化体系。 一、开幕式演绎流域千年文脉 主题演出《一河永定》以四个篇章展开:首章通过经典歌曲呈现河流历史记忆,次章以诗歌朗诵赞颂生态与人文价值,第三章融合民俗表演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终章以现代艺术手法诠释文化创新。演出团队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流域地理风貌,强化沉浸式体验。 二、六大文化体系深度解析 门头沟段永定河流域形成的特色文化包括:以爨底下村为代表的古村落群,保存明清驿道遗迹;妙峰山庙会等民俗活动延续百年传统;潭柘寺等宗教建筑群体现多元信仰交融;此外还有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及水利工程文化共同构成完整谱系。 三、三个月活动矩阵亮点 文化节期间将推出《京西古村落》纪录片,系统记录沿河聚落变迁史;原创舞台剧《永定人家》演绎流域居民生活史诗;"西山雅集"组织学者实地考察古道遗址;人文地理影像展通过300余幅照片呈现流域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互动关系。 四、跨区域联动保护机制 流域涉及的五个省级行政区已建立协同保护框架,近年实施生态补水工程累计输水超20亿立方米,促进地下水回升3.2米。门头沟段设立12处监测点,对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动态追踪。 五、文旅融合助推产业升级 文化节配套推出10条主题旅游线路,串联沿河40处文物保护单位。数据显示,往届活动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35%,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增长28%,形成"文化引流-消费转化-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模式。 本届活动特别设置非遗工坊体验区,观众可参与琉璃烧制、京绣等传统技艺制作。学术论坛将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永定河文化发展蓝皮书》,为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5-09-08
-
鹿泉智能科技孵化中心开园助力区域双创生态升级
石家庄鹿泉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颐高集团资源,正式启动智能科技孵化中心项目,标志着当地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迈入新阶段。该中心将依托专业化运营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孵化服务,同时推动“梦巢小镇”产业规划落地,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一、政企协作打造双创示范平台 鹿泉区政府与颐高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签约项目转化为实体成果。孵化中心整合了场地支持、导师智库、政策对接等核心资源,重点培育智能制造、数字科技等领域企业。运营方颐高集团作为国家级孵化器运营机构,已在全国构建超200个创新平台,其“产业+双创”模式曾助力多个地区传统产业转型。 二、全要素服务降低创业门槛 该中心采用“预孵化-孵化-加速”三级培育体系,针对初创企业痛点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硬件方面配备智能办公空间、路演大厅及实验性车间;软件层面引入法律咨询、投融资对接等配套服务。目前首批入驻的19家企业中,既有工业机器人研发机构,也有物联网技术应用团队,初步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三、梦巢小镇规划锚定长远发展 启动仪式披露的“梦巢小镇”蓝图显示,未来将以孵化中心为起点,构建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包含技术转化中心、人才公寓及商业综合体,通过“一核多园”布局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相关分析指出,该项目有助于鹿泉区对接省会科创资源,弥补区域高端制造服务短板。 四、经济效益与创新动能同步释放 据测算,孵化中心首年可带动就业超300人,入驻企业累计知识产权申报量预计突破50项。其800余万元的年度税收预期,将反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颐高集团表示,后续将导入“楼友会”创业社群和“亿脉通”大数据系统,进一步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此次开园是鹿泉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搭建专业化孵化平台,不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更推动形成“孵化器-产业园-特色小镇”的梯次发展格局,为石家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支点。
2025-09-08
-
临西县轴承工业园区企业突破特大型轴承技术瓶颈
近年来,临西县轴承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引入高端装备制造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河北光扬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作为园区重点企业,在特大型轴承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其研发的内径1000mm至3500mm调心滚子轴承系列产品,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一、技术攻坚填补行业空白 河北光扬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投入数亿元引进数控磨超自动线、高精度检测仪等数十台先进设备,建立特大型轴承专用生产线。2023年企业完成第三代调心滚子轴承技术迭代,产品承载能力提升30%,使用寿命达国际标准。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其生产的3500mm内径轴承振动值低于行业基准40%,精度等级达到P5级。 二、产业链协同提升国产化率 临西县轴承工业园区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技术联盟,推动特种钢材、密封件等配套本土化。河北光扬轴承制造有限公司与省内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的耐高温润滑脂,解决了特大型轴承在极端工况下的维护难题。目前该企业产品已应用于冶金矿山、风力发电等领域,客户覆盖国内20余个省市。 三、标准引领助推高质量发展 企业参与制定《特大型调心滚子轴承技术规范》等三项行业标准,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24年其研发的球面滚子修形技术获发明专利,使轴承在偏载工况下的稳定性提升25%。临西县市场监管部门抽查显示,相关产品关键指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四、市场拓展服务国家战略 随着“新基建”项目推进,河北光扬轴承制造有限公司承接多项重大装备配套任务。其生产的特大型轴承已替代进口产品,应用于港口机械、盾构机等设备,累计为国家重大工程节约采购成本超亿元。企业规划建设二期智能工厂,进一步扩大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市场份额。
2025-09-08
-
京津冀共建消费维权一体化平台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正通过深化消费维权协作机制,打造区域一体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更优质的法治保障。三地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推动的消费维权一体化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将显著提升跨区域消费纠纷处理效率,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平台建设背景与战略意义 2017年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定州市为核心节点启动一体化平台建设。该举措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旨在破解行政区划导致的维权壁垒,通过标准化、信息化手段构建新型维权协作体系,为全国跨区域消费维权提供示范样本。 二、平台核心功能与创新机制 1. 热线整合实现"一号通" 平台以12315热线为载体,统一受理京津冀三地消费投诉。消费者无需区分区号即可接入综合接诉中心,系统自动识别归属地并分流转办,投诉处理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60%以上。 2. 四维协同机制构建 建立数据共享、应急协同、执法联动、跨区维权四位一体协作模式。三地定期交换消费投诉大数据,对群体性投诉启动联合应急响应,重大案件实施跨区域联合执法。 3. 标准化处理流程 统一制定投诉受理标准、处置时限和调解规范,开发智能分拣系统自动匹配最佳处理机构。针对电商跨区域消费等新型纠纷,建立"投诉方属地优先"处理原则。 三、数据赋能与风险防控 平台整合三地近五年超200万条投诉数据,构建消费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分析投诉热点行业、高频问题商品等数据,已发布12期区域消费风险提示。在重要消费节点前,三地同步开展针对性专项整治行动。 四、实施成效与未来规划 试运行期间平台日均处理跨区域投诉量达300余件,平均调解周期缩短至7个工作日。下一步将拓展移动端维权渠道,开发多语言服务功能,并探索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维权平台的数据互联。 五、配套保障措施 定州市已建成专业化平台运营中心,配备60名专职调解员和20名技术保障人员。三地共同设立专项保障资金,建立季度轮值会议制度,定期评估平台运行效能并优化服务流程。 该平台的建成标志着京津冀市场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通过降低维权成本、提升处置效率,有效增强区域消费信心,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重要支撑。相关经验已纳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区域协作试点推广项目。
2025-09-08
-
京津冀新增养老试点扩容 六地机构协同服务覆盖
随着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再迈关键一步,三地民政部门联合增设张家口、沧州、廊坊等六家养老机构为试点单位,为跨区域养老服务注入新活力。此举不仅优化了区域养老资源布局,更通过政策叠加效应显著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为银发经济产业链拓宽发展空间。京津冀养老协同试点总数现达九家,标志着跨行政区资源整合与政策互认迈向新高度。 一、政策跨域衔接的五年实践与突破 自2016年京津冀三地签署养老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以来,首批三家试点机构在政策外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床位运营补贴"三地叠加"机制——即机构除享受属地补贴外,同时获取北京、天津针对户籍老人的异地补贴——有效解决了跨区养老成本难题。这一创新模式打破行政壁垒,为后续扩容奠定制度基础。 二、新增试点的战略布局与服务升级 本次新增的六家机构均位于环京核心功能区: - 张家口春雷与九鼎老年公寓依托冬奥配套医疗资源,发展康复疗养特色; - 沧州三机构形成市域多点覆盖网络,泊头福星园定位失能照护,青县康泰强化医养融合,任丘矿区中心激活国企存量设施; - 廊坊三河五福托老院借势地理区位优势,构建京津半小时生活圈。 所有机构均纳入"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实现远程诊疗平台与转诊绿色通道全覆盖。 三、协同红利释放的乘数效应 根据政策实施细则,跨区入住老人权益保障实现"三个同步": 1. 补贴互认同步结算:京籍老人入住沧州机构,同时申领北京户籍补贴与沧州运营补贴; 2. 资质互认同步监管:九家机构均接入京津冀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质量实施三地联合星级评定; 3. 医保互通同步结算:试点机构全部开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慢病用药目录实现三地互认。 数据显示,首批试点机构京籍老人占比已达43%,人均综合成本降低27%。 四、银发产业集群的协同驱动 本次扩容同步发布《京津冀养老产业带投资指引》,重点引导三类产业联动: 1. 健康制造业向河北装备生产基地集中,张家口承接康复辅具研发转化; 2. 数字服务平台向天津智慧康养园区集聚,发展AI照护系统研发; 3. 养老人才培养建立"三地互派"机制,燕达养护中心已培训跨区护理员超千名。 据测算,九家机构联动将带动周边形成超百亿规模的适老产品消费市场。 五、纵深发展面临的核心攻坚方向 面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加速(京津冀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21年达16.3%),试点仍需突破三大瓶颈: - 支付体系改革:探索长期护理险跨区域统筹试点; - 土地供应创新:在廊坊北三县探索养老用地指标跨省调剂; - 标准体系升级:联合制定《环京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规范》地方标准。 民政部门透露,下一步将在唐山、保定规划第二批预备试点,构建"九核多点"协同网络。 京津冀养老协同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通过打通政策堵点、激活市场要素、优化空间载体,正加速形成"异地养老如同城"的民生新格局。随着试点经验向津冀全域推广,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将迎来更广阔空间。
2025-09-08
-
承德市"有中生新"战略驱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承德市以"有中生新"为发展主线,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推动园区经济成为区域增长极。依托"1+3"产业平台体系,整合资源要素,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大数据等产业集群,2023年全市园区经济贡献率已突破60%,成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 一、构建"一核多极"园区发展格局 承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平台,聚焦半导体新材料、智能终端制造等领域,2022年引进重点项目投资额超百亿元。六沟产业园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形成生物医药与绿色食品加工双产业链;凤山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率达85%,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 二、创新驱动培育新兴产业动能 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42%。双滦经济开发区落地液氢储能等前沿项目,平泉航空产业园引入无人机研发企业,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2021年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8%,高于传统产业9个百分点。 三、绿色低碳引领可持续发展 依托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优势,承德市在园区规划中嵌入碳核算体系。隆化经济开发区建成光伏+农业示范基地,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营子区资源枯竭型城区转型发展钒钛新材料,工业固废再生利用项目获国家循环经济试点。 四、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 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2023年全市园区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3%,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98%。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园区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年实现翻番。 五、产城融合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在高新区周边布局人才公寓与职业教育基地,配套建设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滦平金山岭园区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空间,吸引京津外溢人口1.2万人。2024年启动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实现5G网络与物联网技术全覆盖。 当前,承德市正以园区经济为抓手,深化"有中生新"发展路径,通过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09-08
-
承德市以基础设施升级为抓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承德市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招商引资和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路网改造、隧道扩建及主干道养护等工程,持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2024年,承德市重点推进多项交通基建项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奠定硬件基础。 一、路网功能优化工程加速实施 承德市针对历史形成的交通瓶颈问题,启动头道沟旧隧道改造项目。该隧道始建于上世纪,存在通行能力不足、结构老化等问题。改造后将拓宽车道并增设智能通风系统,预计通行效率提升40%。同步推进的市委党校道路工程采用海绵城市设计标准,配套建设雨水调蓄设施,缓解周边内涝压力。 二、主干道系统性维护全面展开 南营子大街作为承德市中心商业轴线,2024年启动全线沥青摊铺和地下管线整合工程。车站路重点修复沉降路段,并更换新型LED路灯。对武烈河大桥等5座桥梁进行结构性检测,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延长使用寿命。四道沟路改造现场已完成管线迁改,进入路基施工阶段。 三、智慧化设施融入基建体系 承德市在新建项目中嵌入智能化元素,包括交通流量监测设备、多功能智慧灯杆等。部分主干道试点安装道路结冰预警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回传数据。老旧小区周边道路同步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新增盲道触觉标识2000余处。 四、投融资模式创新保障项目落地 通过专项债、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2024年首批落地项目总投资超15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比达30%。建立工程进度红黄绿灯预警机制,对头道沟隧道等重点项目实行周调度制度。 承德市通过系统性基建升级,不仅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更为产城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当前武烈河两岸景观带提升、双峰寺水库片区路网等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持续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动能。
2025-09-08
-
承德县胡杖子村星级酒店综合体招商引资项目启动
为优化区域服务业布局,承德县胡杖子村拟引入社会资本开发建设星级酒店综合体项目,规划总投资1405万美元,打造集住宿、餐饮、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服务设施。该项目通过独资、合资或合作模式开展,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当地旅游接待能力,预计年营收超4700万元,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区位优势 项目选址承德县胡杖子村,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严格遵循《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设计。承德县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毗邻避暑山庄等核心景区,年均游客量超千万人次,区位交通与客源优势显著。 二、功能定位与产业联动 综合体涵盖四星级标准酒店主体、特色餐饮区、商务会议中心及休闲购物配套,重点服务中高端旅游及商务客群。项目建成后将与周边景区形成“住宿-游览-消费”闭环,补足承德县旅游产业链短板。 三、投资模式与收益分析 开放独资、合资、合作多元投资方式,参照行业基准测算,项目投资回收期约7年,运营成熟后年利税可达1254万元。地方政府将在土地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确保项目合规高效推进。 四、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项目预计创造300个以上就业岗位,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物流运输等关联产业。建筑设计融入节能环保技术,符合绿色建筑标准,与承德县生态旅游定位高度契合。目前项目已纳入省级重点服务业项目库,前期勘测与规划设计同步展开。
2025-09-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